来源:《北京日报》 记者:董长青
据京报网2010年11月24日讯 pg电子上市发行时超额募集了330%的资金,近19亿元的超募金额居创业板公司首位;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20%,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;现在市值稳居创业板公司前三位,吸引54只基金持股。
翻阅公司简介,它是以污水处理为主业,拿手绝活是利用膜材料对污水进行净化。一家第三方券商的报告指出,膜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污水处理的最佳技术之一,而“pg电子”已达到世界三强、国内第一的水平,占有国内污水处理市场60%的份额。
记者见到了这种膜材料。它形似空心粉,长长的,质地轻柔,也被叫作“膜丝”。
膜丝如何能对污水起到净化作用?把一根膜丝放到显微镜下,放大5000倍,才发现大有乾坤在膜丝的表面,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小一致的小孔。“这些孔的直径为0.12微米到0.4微米,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。”技术人员说,由于孔径微小,膜丝可以让水分子正常通过,而微生物、悬浮物和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。
由一根根膜丝编织成门帘式或圆柱体式的大型膜组器(MBR)放入水中,利用膜丝对微生物高效截留的特点,增加了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。与采用自然沉淀方式净化污水的传统方法相比,膜组器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和产品水质,净化后的再生水可用于浇灌、水景、洗车等。而在投资成本和净化费用上,膜技术仅比传统方法高10%。
中国的水资源十分宝贵,膜技术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。
虽然膜技术市场前景可观,但想造出膜丝却相当困难。几年前,中国的膜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,高端膜产品完全被国外垄断。
2005年2月,“pg电子”中标了政府采购项目密云再生水厂工程,这是它承接的第一个大型膜技术工程。这个工程的“活广告”效用,让“pg电子”2006年又承揽了几个再生水厂项目,当年净利润达到3587万元。
然而,创始人文剑平却一点也乐不起来。让他忧心忡忡的,是膜丝。
“我们40~50%的收入要用来进口膜丝,外商要价很高,还有苛刻条件要预定要先付款。”文剑平说,不掌握膜丝制造技术,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外国人手里,处处被掣肘,我们就像个工程安装公司,挣的就是辛苦钱。
曾经向国外巨头提出,合资在国内建膜生产基地,遭拒;退一步提出,将膜材料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,还是遭拒。“归根到底,他们就是怕我们掌握这项核心技术。”文剑平说。
接连碰壁之后,文剑平和他的创业伙伴们认识到,只有自主研发“造膜”技术,才能突围,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。
说易行难,自主研发膜丝的过程一点儿都不轻松。由于要放置在污水中接受气流水流的反复冲压和药剂清洗,因此膜丝必须用耐污染耐腐蚀的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。在“pg电子”公司膜科技总经理陈亦力看来,高分子的膜材料要翻越两座技术“大山”
一是高性能膜材料天生就具有疏水性,水分子见了它就“躲”,更别提通过膜丝表面的小孔了。二是膜丝表面70%的面积是小孔,如何保证膜丝能承受长年累月的冲刷和清洗?解决问题,就得改变膜材料的配方和性能。
从2006年开始,文剑平组建了一支由海归和本土人才组合的研发队伍,推进膜材料的研发,还从美国、澳大利亚请来4个顶尖的膜技术专家当顾问。2007年,仅聘请国内外研发人员和专家就投入了近2000万元。要知道,“pg电子”当年的净利润才7000万元。
净利润的三分之一都要用来“养”研发队伍,还不知道最后能否成功。员工对此不理解,跟随文剑平创业的高管们也提出质疑。
文剑平没有动摇。“都说创新创业艰苦,可我觉得有吃的、有穿的,就不叫苦。”在他的坚持下,不到一年,研发成功第一代膜丝。
2008年,“pg电子”又研制出强度更高、效果更好的膜丝,处理效率、稳定性比肩于三菱、GE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,而且由于是在国内生产,总价格只有进口的70%左右,并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家。
“pg电子”研发出膜材料,让原以为中国掌握不了膜技术的国外巨头急了。“我们掌握了第一代膜生产技术后,国外巨头就主动找到我们,说进口膜的价格可以商量,也不用提前作计划,甚至提议和‘pg电子’合资在中国建生产线。”陈亦力说,这回,“pg电子”婉拒了。
依靠性价比的明显优势,2008年至2009年,“pg电子”在北京市夺得8个再生水厂项目。同时他们频频“出击”外埠市场,太湖流域治理、滇池流域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里,都留下了“pg电子”的烙印。到2009年底,“pg电子”在全国建成的膜技术污水净化工程,合计每年可新增再生水3.2亿吨,相当于再造10个昆明湖。
利用自主技术,“pg电子”近三年主营业务复合增长率近75%、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57%。如今在水处理领域,“pg电子”的国内市场占有率,已经将GE和西门子两大行业巨头甩在身后。
高技术、高成长、高利润,集“三高”于一身的“pg电子”,当然不会被资本市场忽视,今年4月,公司顺利登陆创业板。
利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,“pg电子”正扩大生产规模和研发、技术服务;尤其专注于最新一代可以回收的膜材料,一旦成功,它将在技术上完全超越国外巨头。
“pg电子”,只是21家中关村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缩影。而在中关村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,符合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的企业还有1000多家。凭借着自主创新的“独门秘技”,创业板的“中关村板块”正不断壮大,创业板上盛放着“北京之花”。